近期,牧原、温氏、双胞胎、正大四家养猪企业联合发布的一份《互不挖人公约》引起热议。7月3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进行约谈之后,四家企业又发布联合声明,宣布撤回该倡议。
从抢人到招人再到留人,《互不挖人公约》的诞生与撤销,也映射出养猪行业的人才现状。业内专家指出,《互不挖人公约》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且违背《反垄断法》精神。伴随生猪行业盈利水平的大起大落,行业人才策略也在不断转变,四家企业提出该倡议或许是为自保,但也不应影响市场竞争。
(相关资料图)
四大养猪巨头被约谈
牧原、温氏、双胞胎、正大在6月20日一场线下活动中联合发布《互不挖人公约》,倡议“不挖人,不拆台,如有违约,加倍反制”。据参会人员称,当日还有多家生猪养殖企业负责人在《互不挖人公约》上签名。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养猪行业,挖人是很常见的。现今行情下,养猪企业本身压力就比较大,大家都不想刚培养好一个人才就被竞争对手挖走,所以给出这样一个方案。不过,对企业来说,要想把自己的人才留住,光靠约束竞争对手是不够的,这种行为是有悖市场竞争的。
7月3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牧原、温氏、双胞胎、正大,指出上述行为有违《反垄断法》精神,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四家企业要重视《互不挖人公约》存在的问题,增强责任意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抓好整改,消除行为危害后果,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吸取教训,对照《反垄断法》及配套规定排查反垄断合规风险,全面自查自纠;加强合规管理,完善合规制度建设,切实提升反垄断合规意识和能力。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钟兰安向新京报记者分析,我国《反垄断法》第十六条指出,“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互不挖人公约》主要是“不挖人,不拆台,如有违约,加倍反制”,涵盖内容宽泛,没有具体执行程度,很难达成,“所以这份《互不挖人公约》很难具有法律效力”。
钟兰安表示,这份公约虽有各企业负责人签名,但还达不到《反垄断法》所提及的“协议”程度,不能证明是一种明显的违法行为,所以市场监管总局也没有进行处罚,而是选择约谈。
撤回《互不挖人公约》
7月31日,牧原、温氏、双胞胎、正大在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后发布联合声明称,互不挖人的倡议“旨在促进行业健康文明发展”,从未制定具体细则或实施相关措施。其中部分表述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我们诚恳接受市场监管总局在约谈中指出的问题,将立即整改,消除行为危害后果”。
四家企业表示,为避免造成误解,决定撤销该倡议,并严格遵守《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支持行业内人才自由流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牧原、温氏、双胞胎、正大发布联合声明,宣布撤销互不挖人倡议。 牧原集团官网截图
在钟兰安看来,四家企业联合发布《互不挖人公约》,客观上有行业行情相对疲软、市场主体生存环境变得恶劣、竞争加剧等原因,主观上则是企业间经过沟通,想要减少“内卷”,更好发展。不过这种交流和声明的内容,底线是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也不能违反商业道德。这次约谈也体现出部分企业对于法律的认识层次和水平,缺乏相应的法律人士指导和参与,如果能够遵循一些法律专家的意见,事情可能会得到更加妥善地处理。
行业人才争夺激烈
从发布到撤销,《互不挖人公约》引起的风波,其实与养猪行业的人才争夺密切相关。近年来,伴随生猪产能逐渐恢复,一批规模养猪企业崛起,对养殖人才的需求也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冯永辉向新京报记者指出,如今规模企业的生猪出栏量已达百万头、千万头级别,相应也就需要大量人力来养猪。
有养猪业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被挖最多的是饲养员、技术场长等生产一线人员,可以给企业省去很多培训成本,更快投入工作。最普遍的做法就是高薪吸引,2019年到2020年,猪价高位期的人才流动最为频繁。新京报记者发现,除一线人员外,部分高管也在2020年更换了东家,双汇前高管游牧、王豪杰入职雨润,新希望前总裁邓成跳槽天邦等,都曾成为业内轰动一时的事件。
猪价高位时期,各家养猪巨头快速扩张,挖掘圈内现有人才已不能满足增产步伐,高薪校招成为很多养猪企业的另一选择。2020年,发展势头正猛的正邦在全国范围招聘2.5万名大学生,专科生入职第一年的综合薪资为8万—15万元,本科生为12万—20万元,硕士为18万—30万元,博士为30万元起。
冯永辉指出,新人普遍没有实践经验,而规模养猪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又相对规范。所以,企业要在新人身上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实践经验等成本,等他们在各类猪场锻炼两三年后,成为技术相对成熟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旦培养出来,创造的价值会让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成本也会不断降低。但现实是,好不容易培养好的人,可能转头就被竞争对手挖走,企业白白交付“学费”。
冯永辉还提到,规模企业都有现代化设备,有些岗位人员通过设备能管成百上千头猪,所以对一些企业来说,挖人这一行为,不但能帮自己稳定生产,也可以打压竞争对手。上述《互不挖人公约》也可能是为了避免这种恶性竞争的出现。
人才策略开始转变
因前期各家产能大举扩张,近两年生猪供给充裕,猪价不断回落,一度跌至成本线以下。养猪行业的人才管理也出现分化。有些企业选择通过裁员降低人工成本。2023年5月,天邦方面表示,由于规划出栏规模较高,人员有所储备,每天都在减员,按照年缩减目标,预计年节省人工成本1.4亿元。
有些尚未挤进行业头部的企业则在伺机储备人才。新五丰2022年表示,计划从高校引进一批优秀毕业生,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培养计划,加强公司技术梯队人才储备。年报显示,新五丰当年在职职工人数从2269人增至4065人。
还有猪企把重点放在留人上。2022年,对外宣称奉行“不争抢、不拆台、不挖人、不回扣”的牧原股份,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加58.85%,公司指出,部分原因与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薪酬增加有关。
2022年下半年,新希望也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与员工持股计划,激励对象超2000人,上到公司高管,下到一线猪场场长或其他产业的一线单元总经理,涉及公司总股本的1.84%。新希望称,这次激励的广度、深度与力度都为公司史上前所未有,主要是为进一步提高团队凝聚力,为公司接下来几年的稳健、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同行待遇水涨船高,也让一些公司骑虎难下。时至今日,正邦在因前期过度扩张被反噬至亏损百亿元的情况下,也仍然表示公司制定的薪酬政策富有竞争力,对于行业内和本地优秀人才有很好的吸引力。
冯永辉认为,前期的高薪抢人战拉高了行业薪酬水平,也无形之中拔高了行业的竞争门槛,加速行业洗牌,“包括这次的《互不挖人公约》,其实也蕴含了巨头之间博弈的紧张心理,散户不断退出后,即将迎来的就是集团之间的血拼。所以要护住自己,不让人才流失。”然而,生猪养殖市场很大,不完全是几家企业说了算。企业要是足够好,员工很难被别人挖走,如果被挖走,也说明企业自身在竞争过程中可能已经落后于对手。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