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水金鉴》有记,云梦泽跨江南北,八九百里,江北尤巨,自荆州府江陵以东,东南至黄州,群水潴汇,即亦古泽。湖北,从古云梦泽上崛起;如今的沉湖,便是云梦遗珠。8月10日,“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上主题宣传“行走中国湿地城市”报道组来到武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了解这处水网纵横的“候鸟天堂”,藏着怎样的蜕变故事。
站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七壕管护站向北眺望,深碧的芦苇向湖心漾去,同色荷盖护着莲花立在近岸处。万籁俱寂时,一只苍鹭猛地从苇荡边缘跃起,苇叶摇晃如烟波飘散,一群灰翅浮鸥随之散开,盘旋着没有离去。
如此风景,却是要用“失而复得”来形容。沉湖保护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地处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洲地带,由沉湖、张家大湖、王家涉湖组成,总面积17.4万亩,是地球同纬度湖泊群中稀有的典型淡水湖泊沼泽湿地。
(资料图)
曾经,沉湖也是候鸟钟爱的栖息停歇地。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为开展农牧渔业及芦苇生产,周边乡镇开始围垦湖泊、滩涂,密密麻麻的围网和划成田字格的鱼塘不断蚕食着湿地生境,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水质也在逐年恶化。从2008年起,沉湖湿地候鸟数量仅在两三万只上下徘徊。
2013年10月,沉湖湿地被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巩固湿地蓄洪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2017年起,湖北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始全面禁止围网养殖,并分期拆除农民围埂鱼塘。2019年,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历史遗留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有偿有序退出。
“因长期高密度养鱼,鱼塘干涸后没有植被,也没有足够的原生生物,湿地生态功能无法恢复。”武汉市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冯江介绍,清退鱼塘后,保护区对退化湿地进行全面修复,破除鱼塘堤埂并与外围水系连通,以还原水涨水落的自然过程。“自然水系会带来大量生物,湿地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得以体现。我们也会在池塘种植本土优势湿生植物,达到水质改善和防风固沙的目的。”
沉湖的转变,鸟儿最先知道。2020年,沉湖越冬候鸟达到6万只;2021年,冬季候鸟数量近8万只;2022年冬天,超过10万只候鸟迁飞而来,它们越过北地的严寒,途经山川与荒漠,最终在这片水草丰茂的地方收起翅膀。“这是保护区有观测记录以来,调查记录候鸟数量最多的一年。”冯江见证了这片湿地的“重生”,长江中下游罕见的卷羽鹈鹕已连续两年现身沉湖,不常在武汉出现的“迷鸟”大红鹳连续两年被保护区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的出现频次也越来越高,万鸟齐飞的场景不再被困在回忆里,“鸟的天堂”重回现实。
目前,沉湖湿地监测到鸟类28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64种,有19种鸟类分布数量均超过了全球种群数量的1%。
为了让这些鸟儿在沉湖“安居”,2021年7月,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21个声纹前端感知设备、31个监控摄像布设在湿地的林草和湖面间,发挥着环境指标监测、物种实时监测和精准调度预警等多项功能。
“声纹采集器能把野外录到的声音回传至系统,生成声谱图后与后台上千条数据进行AI对比,系统能自动对比辨别它是什么物种。”武汉市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员谭文卓说,声纹感知设备已持续监测500余天,收集到近300万条有效数据,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智能系统还会对湿地各处水位进行监测并提供实时数据,以便管理人员对水草、苔草之类的鸟类食物生长情况进行了解和调节,为候鸟提供优越的觅食环境。
再过不久,在沉湖越冬的“先头部队”将要抵达。水阔云淡处,万鸟翔集时,千年云梦泽的一抹余韵,正重焕光彩。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徐春晖/文 白利振 胡秋阳 潘书哲/摄 李佳媛/设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