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邦转债进入最后交易日 一周两只转债退市摘牌
由于公司进入破产重整阶段,正邦转债今日迎来最后交易日。*ST正邦公告称,8月4日为“正邦转债”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正邦转债”简称“Z邦转债”;2023年8月4日的次一交易日(即2023年8月7日)起“正邦转债”不再交易。这已经是近期第二只“消失”的可转债。此前7月31日蓝盾转债正式摘牌,这也成为转债市场上近30年来首支整理退市的转债。
【资料图】
一周两只转债退市
根据正邦转债公告,2023 年8月4日为“正邦转债”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正邦转债”简称 “Z 邦转债”;2023年8月4日的次一交易日(即 2023 年8月7日)起“正邦转债”不再交易。 虽然转债退市,但是从8月7日至8月18日收市前, 持有“正邦转债”的投资者 仍可进行转股,2023 年8月18 日的次一交易日(即 2023年8月 21日)起,债券持有人不再享有转股的权利。
不过对于自己最后的“表现”正邦转债当日并不算狼狈,当日上涨1.33%,报84.813元,相比面值折价15%左右。
正邦转债同时表示,债权人可基于依法享有的债权进行债权申报,重整受理之日持有“正邦转债”的债券持有人亦可基于依法享有的债权进行债权申报,债权类型为无财产担保普通债权。根据司法实践,普通债权在重整程序中的即时 清偿比例可能较小,实际清偿情况尚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公司重整失败,公司可能会面临被宣告破产的风险,“正邦转债”在相关程序中的清偿情况尚存在不确定性。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正邦转债已经是近期第二只“消失”的可转债。此前7月31日,蓝盾转债正式告别市场,被摘牌,至此蓝盾转债是可转债历史上首只步入退市整理期的可转债。自1992年中国宝安发行首只可转债以来,30多年可转债零退市纪录由此被打破。
蓝盾转债退市后,不少交易和操作细节也将发生变化。
据其发行人*ST蓝盾公告称,根据《关于退市公司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的实施办法》《退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规定》等规定,蓝盾转债将于2023年7月31日在交易所市场摘牌并退出登记,之后由公司及主办券商负责维护持有人名册。
根据《退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规定》第三十条,退市可转债自交易所摘牌后至挂牌期间不得实施转股、赎回、回售等操作,挂牌后需重新提交转股、赎回、回售等相关信息。投资者已提交转股、赎回、回售等操作申请,摘牌前未实施完成的,需待可转债在股转公司挂牌后重新提交操作申请。
蓝盾转债本年度原定派息日为2023年8月14日,由于投资者数量较多,公司及主办券商不具备自主完成派息的操作条件,公司需在原定派息日T-2日前将派息资金转入指定账户,待可转债在退市板块挂牌后办理本年度派息业务。
结合公司目前的资金状况,发行人提示存在无法如期转入派息资金的风险,因此存在可转债付息违约风险。
红塔证券表示, 按照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布的《退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规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后,退市可转债应与其退市公司股票在同一交易日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摘牌退市后可留意该公司在全国股转系统的具体情况。
公募基金增持可转债
短短一周的时间,2只可转债接连告别市场,也引起市场的担忧,据悉截至8月4日收盘,有12只可转债跌破100元的面值。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92年中国宝安发行了第一只可转债的30年来,可转债创造了零违约、零退市的历史纪录。可转债因在二级市场具备“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特性,因此一直是资金的“避风港”,但随着近期多只转债的退市,未来参与转债市场更应持续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散进行组合投资均衡配置,并且持有过程中严格执行量化风控指标,以及高溢价率品种应格外重点注意,比如蓝盾转退就是兼具高溢价率和基本面状况不佳的典型案例。
对于可转债未来的走势,东北证券固收分析师陈康表示,今年5月以来,可转债市场先后受股票退市风险警示、交易所问询函等负面事件影响,引发投资者对转债信用风险较为持续的担忧。从历史看,这种情形较多发生于市场阶段性底部附近的时段。近期,低价转债在相对正股下跌后,往往会迎来市场整体的反弹,多数低价转债估值能够有一定修复。
畅力资产董事长兼投资总监宝晓辉表示,虽然近期个别转债出现了退市的情况,但可转债投资还是安全的。他依旧看好下半年可转债市场。尽管现在转债市场存在一定的波动,但从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经验来看,转债市场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在未来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投资者对可转债的预期不必过于担忧。
尽管可转债今年出现了不利的局面,但是机构投资人对于可转债信心依旧。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表示,二季度公募基金持有转债仓位微升,重点加仓家电、机械、汽车等。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可转债市值3171.56亿元,环比增长7.04%,同比增长14.22%,占可转债总市值37.11%。公募基金持有可转债仓位整体微升,混合二级债基为主要增仓力量。
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