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兵器广角丨精确制导武器面面观 消息

2023-06-02 07:55:21来源:解放军报

伊朗“海巴尔”中程精确制导导弹。资料图片

5月25日,伊朗宣布已成功试射最新版本的国产“霍拉姆沙赫尔”导弹——“海巴尔”中程精确制导导弹。当天,伊朗国防部长阿什蒂亚尼出席了该型导弹的揭幕仪式。

国防部长出席一型导弹的揭幕仪式,足以看出伊朗对精确制导武器研制工作的重视。


【资料图】

其实,不只是伊朗,很多国家都很重视精确制导武器研制工作,且取得一定成果。如俄罗斯“口径”巡航导弹、Kh-31P反辐射导弹,美国JDAM精确制导炸弹,以色列“斯拜斯”制导炸弹,英国“风暴之影”巡航导弹,法国AASM模块化导弹等,都是当前有一定代表性的精确制导武器。

这种广泛的重视,基于一个事实——该类武器大幅提升了非线性、非对称、非接触火力打击的效能。

那么,精确制导武器究竟给现代战场带来哪些改变?为什么“追求者”甚多、“如愿者”却较少?今后它的发展趋势如何?请看本期解读——

法国AASM模块化导弹。资料图片

以色列“斯拜斯”制导炸弹。资料图片

精确制导武器的“相对论”

面对充当靶舰的菲律宾退役舰艇,6枚由“海马斯”远程火箭炮发射的M31型精确制导火箭弹却无一命中。后来,美军出动F-35B战斗机投掷激光制导炸弹,才将其击沉。

前不久,在美国与菲律宾举行的“肩并肩”联合军演中出现的这一幕,让不少人发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慨,同时也心生疑惑——精确制导武器“准头”到底如何?

之所以产生这种疑惑,是因为长期以来,对各国研制的精确制导武器,人们已形成一个印象,那就是它就应该“器如其名”,具有一击必杀的能力。

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并逐渐崭露头角以来,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客观上也一直在加深着人们的这一印象。

1965年至1972年期间,美军曾数十次轰炸越南清化大桥,出动上百架次飞机投下一万余吨炸弹,仍未能将其炸毁。直到美军使用了GBU-10激光制导炸弹,才摧毁清化大桥。

之后的数次局部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更是凭借远高于常规弹药的打击效能,获得了“可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名声。

命中精度高、可明显减少参战兵力和资源消耗、可有效降低附带杀伤……精确制导武器的战场表现,吸引更多国家加入了研发行列。

在多国高度重视下,精确制导武器在种类、数量增加的同时,打击精度也不断提升。如今,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通常可达80%以上,第四代远程战术空地导弹的命中精度可达1~3米。即使是对上百公里之外的目标,一些精确制导武器也能取得“百步穿杨”的效果。

这种情形之下,人们往往忽视了另一方面,精确制导武器的“精确”也是相对的,在精确制导与精准打击之间,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无论是精确制导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精确制导炮弹、精确制导鱼雷还是末制导弹药,它们的精准打击,都基于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卫星制导、电视制导等技术及设备的加持。如此,弹药发射后,就可以借助这些“耳目”和“大脑”持续探测及接收外部支援信息,不断修正飞行姿态与方向,直至毁伤目标。

每种制导方式都有其长处与短板,“扬其长”可以助力精准打击,但一旦不能“避其短”,弹药打击就可能失去准头。也正因如此,复合制导方式才开始大行其道。

况且,对精确制导武器来说,无论是可“发射后不管”,还是能“人在回路中”,其空中飞行都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可能放大“短板”的效应,使其无法命中目标。

这可能就是M31型精确制导火箭弹面对靶舰“一掠而过”的原因。

俄罗斯Kh-31P反辐射导弹。资料图片

美国JDAM精确制导炸弹。资料图片

想要大量拥有不容易

在近年来发生的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使用的比例在明显攀升。

在一些局部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消耗量惊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一种印象:精确制导武器已“遍地开花”。

事实上,各国对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向来都是“精打细算”。原因之一,就是这类武器价格昂贵,是兵器界名副其实的“吞金兽”。如美制“增程型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JASSM-ER)”,单价约100万美元。高超声速武器的价格更高,如俄罗斯的“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单价可能超过300万美元。

对很多国家来说,想要大量拥有精确制导武器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它高昂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研制与使用,对体系方面的要求很高。

首先,研制精确制导武器需要体系化的技术支撑。精确制导技术是一项融合各种高新技术的综合型应用技术,涉及弹载精确探测、信息综合利用、高精度导引控制等多方面技术。

其次,研制精确制导武器的国家要具备体系化制造能力。精确制导武器由数量惊人的子部件和子系统构成,其制造涉及金属加工、特种化学品、先进材料、发动机、精密微电子、增材制造等多个领域,制造链条较长,直接考验着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再次,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要求有配套的体系化服务。精确制导武器往往不是孤立的武器平台,必须依赖强大的情报侦察体系、指挥控制体系、支援保障体系以及各参战平台的战术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用。比如,发射巡航导弹实施打击,就需要提供侦察、测绘、气象等保障服务,需动用卫星、侦察机、地面侦察装备等获取大量信息,还要拥有对抗电磁干扰、进行任务规划、畅通通信链路等能力,才能保证巡航导弹不“跑偏”。

以上几个方面,对一个国家能否研制成功、拥有和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至关重要。无论哪方面存在缺项,都可能引发“木桶效应”。

既然消耗量大,能不能平时大量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呢?答案是:难。

一方面,存储精确制导武器需要良好的库存环境、持续的安全监控、及时的保养延寿等。库存量过大,对存储条件的要求就会更高。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弹药的战技术性能下降,甚至出现更严重后果,产生巨额费用。

另一方面,精确制导武器上有多种精密电子设备,将质量可靠、型号适合的此类弹药足量、及时、精准地运送到位,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与大量囤积相比,抓好顶端设计,择地布局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大规模、低成本、高效能的生产线,保证快速持续生产能力,显得更为可取。

英国“风暴之影”巡航导弹。资料图片

提高打击效能是“王道”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具备足够的远程攻击能力,则是一种威慑。因此,轰炸机、航母、导弹成了不少国家重点发展的武器装备。与轰炸机、航母相比,导弹的迭代发展周期更短,成本相对较低,更易见效,也更容易形成非对称的精确打击优势。和导弹一样,其他精确制导武器也具有类似特征,因而同样受到各国军队的青睐。

综观精确制导武器的现状,在今后,提高打击效能仍是精确制导武器发展的“王道”。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向体系融合要支撑。大规模冲突中,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射密度、储备规模、补充速度、打击精度等都关乎战斗胜负,尤其是信息高效跨域流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基于这种共识,一些国家正在致力于整合云技术、人工智能、作战管理系统、卫星通信网等,形成覆盖范围更广、信息流转更快的新型联合作战体系,以使精确制导武器从中获得更有力的支撑。如美军正在推进的“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项目,就是要在全作战域寻求传感器、指挥机构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最优组合。

二是向打击方式要效能。以前的导弹攻击“走量”,精确制导武器则强调“走芯”。在“走芯”的基础上,精确制导武器可借力高新科技,大幅提高打击效费比。比如,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子母弹群智能突防、多弹编组协同攻击、弹群饱和攻击等。俄罗斯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就采用了“领弹”与身后“从弹”协同攻击的方法,“领弹”的高精度传感器可即时探测目标,同时融合陆海空天多域传感器所提供的数据,在线进行任务规划,与“从弹”共享目标信息,协同完成打击任务。

三是向“特长”要穿透力。攻击的目标不同,精确制导武器在“特长”上也各有侧重。如高超声速导弹,拥有极快的速度,短时间内就能抵达目标,适用于穿透防御网攻击高价值目标,或直接用来“破网”——攻击对手的防空反导系统。目前,世界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研发海基空基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陆基高超声速弹道导弹和天基高超声速滑翔弹等尖端精确制导武器,并逐步增加其比重。

四是向控制成本要优势。为解决精确制导武器造价昂贵的问题,对其进行低成本化改造很有必要。当前,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已呈现出“基本型+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普通装备+精确制导套件”的趋势,能有效降低研发和使用成本,以实现大规模作战中“可负担的精确打击”。比如,以色列的光电/GPS制导工具包加装在普通航空炸弹上,就能使其摇身一变为“斯拜斯”(SPICE)制导炸弹,能自动识别、捕获、追踪和精确打击目标。

另外,当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发小型导弹,以便在精准打击一些小型重要目标时降低成本,避免出现“杀鸡用牛刀”的情况。

(供图:阳  明)

关键词:

相关新闻